有些人说自己有钱想买什么没什么,这点没错。
但我觉得钱毕竟不是大风刮来的,很多人也没那么“有钱”。省点钱也不是什么坏事。。。
也许对于大多数领域,玩家并不需要了解过多的知识,花钱买就行了。但是对于音频发烧这个圈子,可能真的需要玩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。
一方面是因为,整个行业局面很混乱,从之前的行业现状中就可以发现。通常我们买其他类型的产品,一分钱一分货,至少花了更多的钱就基本上能买到更好的产品。而HiFi领域则不同,你很有可能花更多的钱买到更差的产品,一分钱一分货,一块钱半分货。
另一方面则是,通常其他产品的领域,我们通常可以通过相关的测评媒体去给自己作为选购指导,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产品的一些特性。测评媒体虽然很多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,但至少不会范原理性的错误,而且很多产品类型的测评例如手机、电脑等都有相关的数据。人可以撒谎但数据不会撒谎。反观HiFi类的测评,几乎没有任何数据可言,完全靠中华文化语文文学的博大精深。而且很多言论违反了早已被证实的相关学科结论,例如非线性失真对于耳机声音的影响,其实早已被很多权威实验和人耳听觉极限论文,在比如说虚构“解析力”、“推力”、“素质”等概念并认为这些是游离于电声参数和电气参数以外的客观参数,并无法被测量,也不需要科学论证。并且,测评人的主观评价能力也无法证明,也没有排除费听觉因素偏见的能力。甚至一些对声音影响人耳完全不可闻的器材,在这些人的嘴中也会变得“提升巨大”。
有悖常理的是:音频评论家的意见受到格外的尊重。为什么这些人被放在如此被信任的位置上?他们所进行的听音测试违反了最基本的消除偏见的原则。他们没有资格认证,没有业绩证明,甚至不能提供一张听力图表来告诉大家他们的听力是否受损。他们拥有强大的文字能力,能够把他们认为自己所听到的,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。而更加糟糕的是,正如我们后面将要讨论的,大多数音频评论家不能提供有效的测量方法,因此读者可能会形成错误的印象。——Floyd Toole博士
所以我觉得学习相关的声学和心理声学知识,更有助于发烧友抵御各种坑蒙拐骗行为。
但如果一些人就喜欢被欺骗的感觉,当我没说。。。
《朱子语类》:“因说自欺欺人曰:欺人亦是自欺,此又是自欺之甚者。”